TRIP

沈阳故宫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早起去大东吃早饭,故宫是9点开门。逛完故宫去隔壁的张学良故居。都是步行前往,因为距离不远。还有时间就是沈阳博物馆。

人真的超级多,唉,当然都没啥拍照的兴趣了。后来总算找了个好位置拍了几张照片!

虽然沈阳故宫没有北京故宫大,但是沈阳故宫很多地方都开放了,绕来绕去也是逛了许久。

从最开始的努尔哈赤时代的十王亭大正殿。

扩建到皇太极时期的中路,有皇太极去世时的清宁宫。

还有乾隆时代回沈阳故宫祭祖后建的殿宇。

整个来说感觉,很不错!如果人少时间多的话,我可以在里面呆上一整天!


以下文字来自沈阳故宫导览

大政殿  是清沈阳故宫东路的主体建筑。位于东路北部正中,清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之一,建成于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供宫殿内举行大型庆典俯时使用,也是皇帝和诸王大臣议政审案之处。全高17.5米,进深、面阔均为21米,殿内面积401.12平方米。八角重檐攒尖琉璃瓦顶,大木架结构,下有高2.2米的砖石砌筑须弥座式台基。造型仿游牧民族的帐幄样式,殿顶的五彩琉璃宝顶和八名胡人力士色彩鲜艳,雕塑精美。檐下森结构装饰既有汉族传统的斗拱和盘柱双龙,又有藏传佛教建筑中常用的兽面、如意、连珠、蜂窝枋等,体现出多民族建筑艺术结合的特色。殿体八面均无砖砌墙壁,各有四扇红漆木制槅扇门,门心板上装饰金色浮雕降龙藻井,天花以红地金字的汉文福、禄、寿、喜、万和梵文吉祥文字加龙凤图案组成,辅以结构复杂的斗拱和龙纹雕刻,烘托出高中神圣的气氛。


  十王亭  即左翼王亭、右翼王亭和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八旗亭”。位于大政殿前东、西两侧,是清代大政殿前举行集会时,王公大臣按所属旗分排列之处。由于八旗是军事、行政、生产合一的组织,在清迁都北京之前,八旗亭也是各旗官员处理本旗日常政务的衙署。各亭建筑样式相同,单檐歇山青布瓦顶默默出廊式,高8.6-9.2米不等。青砖墙壁,柱、门木质涂红漆,雀替等部位施彩绘。亭进深、面阔均为一间,外观为正方形,边长7.5-8.2米不等,面积112-132平方米,与大政殿均为类似帐幄的样式,共同组成具有骑射民族特点的建筑布局单元。

清宁宫  是清沈阳故宫中路北侧内廷区域主体建筑,位于帝、后居住区域北侧正中,是清太宗和皇后的寝宫。宫高12.53米,面阔24.51米,进深18.18米,面积444.5平方米。灰色青砖外墙,样式相互的木制门窗涂饰红漆。建于1627年至1632年间。其五间硬山木结构的建筑样式,是满族传统住宅的典范。室门不像通常那样开在正中,而是位于偏东的一间,使室内使用空间扩大。西侧三间搭设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弯坑,炕内设连接锅灶的烟道,以便烧火取暖,是长期生活在寒冷季节较长地区的满族人住宅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连接炕内烟道的烟囱不设在房顶而是由室外西北侧地面起建,高逾房檐,状如小塔,也是满族住宅的特色之一。清宁宫除供帝、后居住外,还是皇宫内按满族信仰风俗举行萨满教祭祀的场所,室内现在仍保持当年祭神时的陈设。宫前院庭立有满族祭天时使用的索罗竿,是旧时满族住宅院落中的主要标志物。


  清宁宫所在的清入主中原前帝后寝宫区域,整体坐落在高3.8米、长宽各67米的砖面土台之上。这是沿袭女真族(满族的前身)在山区生活时,部落首领住宅建在高处的习俗而采取的建筑方式。正前方的凤凰楼是歇山琉璃配顶三层三间周围出廊式,下层是进入帝、后寝宫区域的通道,中层和上层供皇帝和后妃休息或举行小型集会之用。楼高18.3米,面阔17.3米,进深16.2米。楼的外檐装饰既有汉族传统的龙纹彩绘,也有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柱头兽面等,体现出多民族建筑艺术融合的特点,与崇政殿等宫殿同为清沈阳故宫著名建筑。


  清宁宫所在帝后寝宫区域辽东长、宽均为65为,排列在两侧的关雎宫、衍庆宫、麟趾宫、永中,是清太宗诸妃居住之处,均为五间硬册琉璃瓦顶木结构建筑,高12-13米,面阔18.5-19.5米,进深14.6-15.5米,面积286-334平方米不等,其建筑外观及室内装修风格基本上与清宁宫相近。其中位于西南侧的永福宫是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代皇帝清世祖福临的诞生地,也是清沈阳故宫的著名建筑之一。